2023年以来,滴道法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,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,围绕省法院提出的“四化四解四到位”的诉源治理工作理论体系,充分发挥审判职能,认真履职尽责,不断加强诉源治理体制机制建设。2023年民商事案件总收案同比下降20.57%,行政案件总收案同比下降71.73%,诉源治理工作初见成效。
深化诉源治理,主动融入辖区基层。在8个社区、19个村建立了“一村一社区一法官”包联机制,将包联法官的照片、姓名、联系电话用公示板的形式张贴在所包联村屯社区显著位置,张贴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二维码30处,在区域内设立“和谐法庭”5个,将审判工作与诉源治理、社会综合治理工作相结合,主动融入地方党委政府领导的社会综合治理体系。
示范案例模式,促进矛盾自行和解。对于涉众型纠纷案件,采用示范化解模式引导当事人达成和解,如批量物业类案件纠纷,通过与代理律师或代表人联系,将1-3起案件作为示范性诉讼案件参照比较,促成当事人之间自行和解,接受调解。
智慧法院引领,服务效能明显提升。主动将互联网技术与诉讼服务深度融合,将传统立案与互联网立案相结合,利用各类平台推进网上立案、网上缴费、跨域立案、司法鉴定、财产保全、网上送达等事项网上办理的诉讼模式,推出12项便民措施,真正实现“指尖诉讼”,不断提升智慧型诉讼服务效能。
抓实场地保障,推动纠纷快速化解。与司法局联合设立“老法官工作室”,聘请2名退休法官积极参与纠纷诉前调解。设立“法官咨询室”“诉前调解室”“心理疏导室”,在诉讼服务大厅设立“妇女儿童维权岗”“现役军人维权岗”“物业、金融、劳动”3个行业特定调解室,促进各类矛盾纠纷诉前解决。在派出法庭设立“郝法官工作室”,加强巡回法庭建设,人民调解组织入驻法庭,充分运用多元解纷机制,提高基层诉源治理质量。
发挥“两室”作用,拓宽调解纠纷渠道。“法官工作室”作为诉前调解第一道“关卡”,开展“诉前调解为主,诉中调解跟进”工作,将有调解意愿的案件及时录入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委派调解,及时、高效调解纠纷。联合建立“物业、金融、劳动”3个行业专业性调解室,加强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诉调对接机制,汇聚专业人员力量预防和调解矛盾纠纷。
汇聚辖区力量,共治共建基层治理。切实发挥人民调解的基础性作用,将矛盾纠纷止于未诉。与区司法局、区综治中心、区劳动监察大队、两乡政府、区农委、区信访局等6家单位沟通协调,引入法律工作者、专职人民调解员、特邀调解员共计32人,作为第三方力量,多方联动开展法律咨询服务、排查矛盾纠纷、涉诉信访问题化解等工作,从源头减少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件。
滴道法院将继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推动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、在源头、在萌芽,充分运用诉源治理“联动融合”工作法,实质性化解矛盾纠纷,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司法需求,凝聚解纷合力,推动多元共治,确保矛盾纠纷前端治理取得实效,促进完善基层社会治理。